今天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,留意到看到这件反差感满满的事情:
如果没有且感兴趣的话,欢迎看看。原文链接:。
之所以说反差感满满,指的当然是【全球数学竞赛】和【中专生】这个搭配。
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含金量就不介绍了,这不是本文的重点,感兴趣的我把题目放在文末。重点是801名闯进决赛的选手里面,主人翁姜萍名列第12,且是全球前30里唯一的女生。
排名前列的选手里面全是的清华北大等国内外名校,然后这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就显得很有灵性。
恰好,我昨天的另一个经历,也想分享给大家。
昨天,我认识了一个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老师,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州市内许多学校的学生(学校每年都有经费需要购买这方面的服务)。
我们聊到中职学生的时候,她形容有不少学生的三观比较扭曲。和很多家长,以及部分我之前接触过的老师一样,她强烈不建议初中毕业的学生到中职去。
这实在是太正常了,我也强烈不建议当年的自己选择十七中——但这里有个前提,前提是我真的能去二中啊。
是的,多数学生和家庭,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,在有一所不错的高中的前提下,当然是不会选择中职的(有例外,我之前也分享过:)。
就拿今年来说,今年初三的应届毕业生其实有16万+,只是参加中考的只有12.9万而已。排除出国、复读、回老家谋高就等少数情况,这意味着已经有3万人左右“未战先降”。
12.9万考生里面,填报高中志愿的约11.2万人,这里又有约1.7万人加入中职大军。
继续算,今年普高学位满打满算约8万个,那么这里就又会有3.2万人和普高无缘。
上述算下来已经有约8万名适龄学生没法进入高中。这里还没有算8万个普高学位里面有大量超高价民办以及中外合作办学计划,而这些计划里面的大部分其实是招不满的。
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,是不想读更好的学校吗?
不,是没得选。就是这么现实。
你问100个人,100个人都会告诉你,中职不如高中。 这里面95个人会得出结论:读中职的人就是失败者,所以不要选中职。
但你看看文章开头人民日报发的这个女孩,我之前分享的去年中考704分主动选择中职的这个孩子,以及每年必有的那些技能大赛冠军,还有虽然谈不上多大的成功,但以中职为起点继续进修,或者从中职走出来获得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的很多孩子,他们显然不能叫做失败。
所以,我认为不是读中职导致的失败,而是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的学生,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,导致去读了中职。
是的,因果颠倒了,很多人是(人生头一个15年的)失败导致去读中职。
这里不得不提的是,每年都会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不错(至少是能拿得出钱)的家长,选择那些压普高线的高价民办,甚至达不到普高线依然通过各种方式(只要你给得起钱就能读)选择高中,而非中职。
我当然能够理解,因为客观地讲,中职的氛围实在是不行,高中哪怕再不济大概率也总比中职强,老师看得严,华山一条路的读书高考,万一哪一天孩子长大了,醒悟了呢?要是去了中职则如同进入大染缸,很可能连这个盼头也没有了。
但以我的标准,这些孩子当中的大部分,在他们人生的这个阶段,起码算不上是成功的。
所以你看,一个结束义务教育的孩子,成功的标准是什么?
我认为,成功的标准绝不是中职还是高中,而是以下两方面至少包含其一:
目标清晰明确,并能够为之努力
成绩不错
你在中职里,但你是第一类的情况,就是成功。
而第二类能够确保你进入一所不错的高中,和一群比较优秀的同学为伍,你未来还有足够的时间找准自己的路——其实,当年的我就是第一类。
是啊,如果我当年成绩也菜,去了中职,我觉得我大概率也要废。
二者都不沾的,确实是难,我也没有更好的建议,如果到了这个阶段了,那只能尽力而为,见步行步。
最后再提一嘴,我觉得这两方面的形成,和父母从小的教育密切相关。
父母完全不管教育,不管孩子的,大概率是二者都不沾;父母只管成绩,其他东西不太得当的,大概率要么维持一个过得去但不咋滴的成绩(比如中考560~630),这成绩高中能读但未来也堪忧,要么就是成绩还不错但身心不那么健康。
就学生而言,能培养出一个成绩强+能力强+心态强的,那自然是大佬。如果不行非要有一个放一放,我更愿意牺牲成绩,让我未来的孩子成为一个三观正,能力硬,有兴趣和目标,身心健康的人。
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,并不绝对。